地址:長沙市天心區沙河街124號 (勞動西路與書院北路交匯處東北角)
咨詢熱線:0731-88896220 / 0731-84895220 / 0731-88896211(理療科)
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聽熊繼柏講:古代名醫治病創造奇跡
古代名醫治病創造奇跡
歷代的名醫治病創造奇跡的事例,可以說是數不勝數。我們有資料記載的,也龐大得很,一下子也講不完。我隨便舉幾個例子,舉幾個名醫治病創奇跡的故事。
先舉一個例子就是漢代名醫華佗的故事。華佗走在路上,看見一個人用車拖了一個小孩去看病。是什么病呢?就是想吃東西,但一吃就梗塞在咽喉,不能下咽,小孩已經奄奄一息了。華佗一看,明白了,要病家用3升白醋泡大蒜,給病人灌服。服藥后病人吐出大量蛔蟲,很快就好了。實際上這個病就是我們現代所謂的蛔蟲性腸梗阻。三國時期人家就有這個本事,真是了不得。他沒有我們現在用的驅蛔蟲藥,當時只能采取簡單的辦法,就吃醋和蒜,病就治好了。這不是奇跡嗎?這樣的故事還多得很。
我還講兩個特殊例子。有一本書叫《續名醫類案》,專門記載以明清時代名醫為主的驗案,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去讀過。書中有兩個案例,給我印象最為深刻。一個是明代名醫李中梓,他看了一個病,是這么記載的:病人姓韓,“傷寒九日以來,口不能言,目不能視,體不能動,四肢俱冷,六脈皆無。”這是什么???這是要死的癥候啊,人就要死了。李中梓看病時注意到,這個病人還沒有死,因為以手按其趺陽,也就是足部一個按脈的地方,趺陽脈大而有力,摸到脈了,就說明沒死,只是假死。那問題出在哪兒呢?再按其腹部,病人皺眉痛苦,說明腹部有積滯,陽氣阻隔,壅遏在內,不能暢達于外,于是出現“口不能言,目不能視,體不能動,四肢厥冷,六脈皆無”的癥候。李中梓真是高手,就用一劑大承氣湯,猛一下將腹部積滯實熱攻逐之后,病人就好了。
這個病案對我啟發很大,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拍案叫好。這個李中梓真是太聰明了,要是我們碰到這樣的病人,恐怕當時還一下子搞不準。古人的記載用文言文,簡捷明了,不講啰嗦話。這個病例說明我們中醫本事有多大!是不是?這是一個起死回生的案例,這不是奇跡嗎?
這本醫案里,還有一個叫喻嘉言的清代名醫,記錄了他診治的一個很特殊的案例。一個16歲的小孩,姓朱,下痢疾,暑天受熱勞累以后得的病,這病很厲害呀,“晝夜達百次”,一天一晚拉肚子上百次。拉到什么程度?不能起床,只能“用粗紙鋪于褥上,頻頻更換”,“肛門疼痛如火烙”,肛門痛得好像用烙鐵在燒,病人痛苦呻吟,“但欲水而不欲食”,也就是只要喝水,一點東西都不想吃。這種情況中醫稱噤口痢,痢疾如果不吃東西,就叫噤口痢,是要死人的危重癥候。病人還“躁擾無奈”,伴有煩躁不安,手足亂動亂蹬,大叫大喊大動,就是這么一個危險的案例。喻嘉言診斷為大火毒證,用黃連4兩,大黃2兩,甘草1兩。三味藥,就把這個病人治好了。是奇跡吧?
我閱讀《名醫類案》和《續名醫類案》,讀到這種案例時,我總是拍案叫絕。哎呀,中醫能有這種本事真是了不起!講實在話,我的中醫為什么學得比較好,我受他們的影響很深。讀書之后我常想,學中醫就一定要學好。清代的大溫病學家吳鞠通,他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,說:“學醫不精,不若不學醫?!?/span>也就是說,學醫如果學不好就不如不學,因為學不好就要害人啊。學得好你是救人,學得不好你是害人的,而且害人不現形。本來是可以治好的一個病,如果沒能給他治好,病變就發展了,這是不是你的責任?這個病人快死了,本來可以救活的,你沒這個本事,他就死了,這不是誤人嗎?還是你的責任。本來是個寒證,反把它當熱證治;本來是個熱證,反把它當寒證治;本來是個實證,反把它當虛證治;本來是個虛證,反把它當實證治,用藥用錯了,這不是庸醫嗎?中國歷史上把中醫分為上工、中工、下工,也講名醫,也講庸醫,總是分幾等的。所以吳鞠通講“學醫不精,不若不學醫”。
司馬遷的《史記》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,“人之所病病疾多,醫之所病病道少”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?人,廣大人民,也就是群眾的憂患是什么呢?群眾的憂患是疾患太多,現在也是這樣,老百姓害病的太多,患病率有多高啊,老百姓今天這病,明天那病,大病小病不少?!搬t之所病病道少”,我們醫生的憂患就是本事太少了,道就是本事,就是你的技術太差了,你的水平這些話都是一針見血的話。太低了,你的本事太小了,你治不好病,這就是醫生的憂患所在,
所以我經常講,我們全國的中醫有很多,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,就是要重視臨床,要提高我們醫生的技術水平,提高我們醫生的專業素質,我一直這么講。如果不重視臨床,大家都在講空話,學生學什么?病人靠什么?如果一個病人在發高燒,燒到40°C了,你跟他講道理,有用嗎,行不行?不行啊,你要把他治好啊。所以,中醫一定要重視臨床,一定要提高我們自身的臨床水平、臨床素質和臨床本領,一句話,提高療效。只有提高療效,老百姓才信賴你,這是關鍵。如果真正學到了中醫的本領,掌握了中醫自身的理論體系,汲取了古人的許多經驗,再在實踐中長期地磨煉、摸索,自然會積累很多的經驗,那就必然會創造奇跡。我舉華佗、李中梓、喻嘉言這3個古人治病的例子,無非就是說明,我們的古人早已創造了奇跡。我們這一代醫生能不能真正創造奇跡,那就取決于我們自己能不能認真刻苦地學習,能不能認真刻苦地臨床,這才是關鍵所在。
I 版權聲明:本文摘自《中醫創造奇跡——熊繼柏診治疑難危急病癥經驗集》。尊重知識與勞動,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。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,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。
I 投稿:ythzyg@qq.com
(歡迎廣大書友進行原創投稿)